为期一个月,将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并探讨“政产学研商”合作新思路
德国Vitra 设计博物馆馆长介绍德国博物馆运营情况。
11月16日上午,第五届清华国际艺术·设计学术月暨“2013年中国工业设计北滘论坛”在顺德北滘广东工业设计城举行,来自国内外工业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政府领导、相关院校师生近千人齐聚一堂,掀起智慧风暴。
据介绍,“清华国际艺术·设计学术月”(以下简称“清华学术月”)旨在推动清华大学艺术学科在国际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及研究互动,是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盛事;北滘论坛则从2011年开始,以广东工业设计城为基地,连续2年成功举办,是清华学术月学术品牌的重要创新点。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张凤昌表示,北滘论坛实现了学术研究的价值最大化,为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方式转型和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研究的落地作出了示范,体现了“政产学研商”合作模式的价值。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亮点纷呈,通过将大数据和设计领域的专家聚集一堂,开展激烈“交锋”,从而让思想的火花频频闪耀。活动围绕“大数据时代的设计思考”、“广东工业设计博物馆的筹建”、“设计园区基础数据研究”等议题展开探讨,得出一系列学术成果,这些成果,对我国设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次活动将持续1个月,11月16日至17日,“大数据时代的设计思考”国际专家论坛、设计的文化与传承主题峰会、2013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统计研究报告发布会(三期)依次举行。活动期间,“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上海品牌设计展”还通过展示极具特色的“上海牌”产品来呈现上海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背景,体现出设计的演变脉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接下来,清华学术月还将举行“关于澳大利亚设计产业与中国的发展机遇”设计沙龙、“协同创新设计”工作坊等一系列活动,再次将中国工业设计的理论研讨引向高潮。
工业设计博物馆打造园区思想库
项目将于明年起分阶段推进
工业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是资源的日益匮乏,在这个前提下,设计创新的价值开始凸显,工业设计的文化意义也开始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为此,广东工业设计城计划筹建工业设计博物馆,打造国家级工业设计园区思想库。
前日,“大数据时代的设计思考”国际论坛在广东工业设计城举办,开幕第一天,国内外业界精英汇聚一堂,就以广东工业设计城为基地,筹建“广东制造——广东工业设计博物馆”为主题展开讨论。
广东工业设计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邵继民介绍,计划建这个博物馆,是希望对工业设计的历史进行展示。博物馆将分阶段逐步推进,首先对顺德乃至整个广东的工业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最后对全国的工业发展史进行展示。
“建博物馆不是为了怀旧,而是通过这些背景故事,解决和总结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广东甚至全国工业设计事业发展作出有益的思考。”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院长汤重熹对这个博物馆项目表示肯定。
为了吸收更多建馆的经验,当天的活动邀请了德国、澳大利亚、中国上海等地著名工业设计博物馆的专家进行了经验介绍。
对于博物馆这个项目,汤重熹在演讲过程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期待之情,他提到,英国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了不少中国已经失传的陶瓷,“现在我们要研究这些陶瓷的历史,只能去别人那里。所以我觉得再不办工业设计博物馆,就会缺了一块。”在他看来,这个项目意义深远:对广东各个时期的工业设计进行展示,可以为公众提供一个全方位认知工业设计的渠道,也为国内外工业设计师和企业搭建产品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事实上,当天参与讨论的国内外业界专家均对这个博物馆的筹建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德国Vitra设计博物馆馆长Marc Zehntner说,现在德国和中国都有很多很有冲劲的年轻人在学习工业设计,“博物馆的设立是一个很好的媒介,我们希望它设立后能举办各种交流活动,为年轻学者提供交流平台。”
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设计学院教授Ian Wong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博物馆建成一个开放的平台,并且着力收集更多富有经验和价值的作品,“年轻人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时段吸取营养,基于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想象,相信他们能做出非常精彩的作品。”
以上这些也正是广东工业设计博物馆专注的方向,“我们希望能够对工业设计的历史作一个展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达到教育下一代、倡导业界重视工业设计的目的。”邵继民说。
据悉,广东工业设计博物馆计划明年推进建设。
“大数据”下最优工业园区如何炼成
第三期《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统计报告》发布
昨日,清华大学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联合广东工业设计城,在顺德北滘发布第三期《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基础数据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历经三年沉淀,今年《报告》提炼出国内首个园区“健康发展模型”,并运用时下最热门的大数据分析进行可视化内容呈现,评出全国范围内的最优园区。
四维度“合力”建最优园区
众所周知,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在全国各地分布分散、聚集程度差异也很大,同时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特色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建立科学的统计与分析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第三期《报告》从基础数据收集走向“设计指数”提炼,从“利益相关方”出发,建立“工业设计园区健康发展模型”,并将其纳入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评价体系,评出全国范围内最优园区。课题主持人、清华大学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所长柳冠中介绍,围绕园区的“利益相关方”,如谁关心、谁受用、谁参与等,提炼出“园区发展力”、“园区经济贡献力”、“园区服务力”和“园区魅力”四个维度来直观反映中国工业设计园区发展状况。
园区对地方的经济贡献力是其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地方投资的一部分,如何利用工业设计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创新能力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发展工业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
园区发展力是指园区利用当地以及外来资源进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一能力是衡量设计园区是否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园区的后续服务对入驻企业的成长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何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有效服务,也决定着园区未来的生命力。
园区魅力则是园区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市场经济具有典型的“候鸟”特征,哪里的环境好,客商和资本就往哪里“飞”。一个成功的、具有独特魅力和广泛影响力的设计园区能凭借自身独具特色的优势和一流的创业环境吸引企业争先入驻,把“候鸟”变成“留鸟”。
值得一提的是,代表全国设计行业水平高低的广东工业设计城的四个园区“发展指数”在华南地区表现出色,其中“经济贡献力”、“服务力”及“园区魅力”排名榜首,“发展力”排名第二。
引入“大数据”挖掘海量信息
由于中国工业设计产业正值快速发展期,每年每个季度园区都可能发生结构性变化,因此要想获得产业形态和园区发展相对客观的评价模型,柳冠中认为必须精选一些指标常年跟踪,以便随时进行对照来发现发展中的问题。
故此,历经大半年基础工作,《报告》对全国14个省区、20多个典型的工业设计聚集城市及30多家工业设计园区和其中数百家设计企业进行了网站、问卷、抽样调研和焦点访谈的全面调查,采集到文字报告40余万字,录音资料接近200小时,照片等素材超过20G的前期“海量”数据。
面对如此庞大的原始数据,课题研究组创新性整合时下热门的“大数据”方法分析工业设计园区的发展情况,对互联网上浩瀚的设计信息进行全面的检索,如“工业设计产业”、“园区创新模式”等关键词都会作为重要的检索条件,而每个园区的名称、核心项目都将成为备选的检索源。
柳冠中把“大数据”分析描述为“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关注的是相关关系”,“大数据”背景下,可为园区设计师透视用户的喜好需求及瞄准市场竞争群体,带来更多的设计感性思考及用户认知,从而设计出更贴合用户潜在需求的产品。
同时,柳冠中认为工业设计园区“指数”概念能让社会各界更直观看出设计园区的发展变化,“健康发展模型”也将作为评估中国工业设计园区示范单位的主要参考标准,推动研究成果从理论范围走向实际运用。
专家观点
立足全球化背景,以“搭建世界艺术与设计学术前沿的思想交流平台”为宗旨的“清华国际艺术·设计学术月”,以品牌化运作的方式将高等教育的最新科研成果,通过论坛的方式来对接并传导到产业领域和商业领域,积极探讨中国工业设计创新模式的发展方向。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张凤昌
今年这个课题更是把基础数据的研究和协会的工业设计园区示范基地评比工作进行了有机结合,对园区的创新项目和园区带头人,一批与创新、产业发展相关的国外文献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了大数据和信息可视化的新研究思路,给整个课题带来了新意。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卫国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一个真正的大数据时代,数据作为新一轮信息战的主角,作为设计师不能满足于数据的记录,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思考,发掘用户的潜在而非眼前利益需求,这是更值得探讨的话题。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计战略原型创新研究所所长柳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