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灵感激发到产品革新 看工业设计与健身器械的双向奔赴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从灵感激发到产品革新 看工业设计与健身器械的双向奔赴

在广东工业设计城的 “更好的我“健身馆内,此起彼伏的器械碰撞声与设计师们专注的神情,勾勒出一幅独特的图景:这里不仅是汗水挥洒的空间,更成为工业设计与健身器械融合发展的观察窗口。

这个藏在办公楼里的健身空间进驻近一年来,既见证了设计师们因运动而焕发的创作活力,也折射出设计行业对健身需求的深度回应

01 健身空间为设计师注入灵感“能量”

清晨8点的 “更好的我” 健身馆,米朗工业设计创始人敖链已经完成了当天的训练。这个曾经做一个引体向上都困难的企业负责人,如今能轻松完成4个标准动作。“应酬少了,精神头足了,开会时思路都更清晰。”敖总的变化,是健身馆入驻一年来的生动注脚。

据健身馆负责人梁艳介绍,过去一年,场馆累计服务近8000人次,300余名自由会员与100余名私教会员中,80%是园区设计师。“他们大多在傍晚6点到9点下班后来训练,把健身房当成了缓解久坐疲劳的‘充电站’。” 梁艳提到,设计师群体长期面对电脑,亚健康问题突出,而健身带来的不仅是体态改变,更是创作状态的重塑。

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位刚毕业的设计师,从116公斤减至100公斤的过程中,不仅实习转正、薪资上涨,更在项目中展现出更强的专注力。“运动时突破身体极限的体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面对设计难题的心态。”梁艳说,这种“身体与思维的共振”,正是她创办健身馆时期待的“设计与运动的深度对话”。

三人一物设计负责人潘伟的经历则更贴近普通设计师的状态。因健身馆离办公室仅一层之隔,今年他养成了每周3-4次晨练的习惯。“以前上午总犯困,现在全天都有活力。”他坦言,健身不会直接带来设计灵感,但“精力旺盛时,熬方案、改图纸都更有耐力”。这种间接的正向影响,恰是健身空间为设计行业注入的隐性价值

如今,健身馆正计划升级为 24 小时智能化场馆,并走进企业开展健康讲座。“设计师加班是常态,我们希望用更灵活的服务,让运动成为他们创作链条的一部分。”梁艳如是规划。

02 健身器械设计创新让健身融入生活

当设计师们在健身馆挥洒汗水时,另一场关于“设计如何服务运动”的变革正在睿拓设计的工作室里发生。

“疫情让居家健身需求井喷,但市面上的器械要么太占空间,要么与家居风格格格不入。”睿拓设计负责人赵鹏宇回忆,正是这种痛点,推动他们在5年前开始系统研究健身器械设计。五年来,他们聚焦家用市场,针对东方人体型和使用习惯,开发了一系列轻量化、易收纳的产品。

与商用器械不同,家用产品面临的核心矛盾是“功能需求与空间限制”。赵鹏宇解释:”用户可能先买跑步机,再购动感单车,最后添置力量设备——如何让这些器械高效共存成为设计关键。

“睿拓的解决方案包括:优化折叠结构、开发多合一功能、增强家居装饰性。这些创新使产品不仅能满足健身需求,还能和谐融入居住环境。

未来,套系化设计将是他们的重点方向。这不是简单组合跑步机、动感单车,而是根据家庭结构(比如有老人、孩子)设计联动场景。这种将健身融入家庭生活的设计,本质上是用工业设计的语言,翻译 “运动健康” 的生活理念。

从健身馆里设计师们的汗水,到工作室里笔下的线条,工业设计与健身器械的融合,实际上是“人的需求”与“物的创新”的双向奔赴

当健身成为设计师的灵感源泉,当设计让健身更贴近生活,这场跨界融合终将催生出更健康、更具温度的产品与生活方式 ——而这,正是“更好的我”不仅是健身馆的名字,更成为行业发展的注脚。

我还没有学会写个人说明!
上一篇

“设计链动·智造赋能”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业设计研修班交流活动在设计城圆满落幕

下一篇

卡蛙科技:定制化创新加速出海,上半年出口增长30%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