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设计城有关负责人认为,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业设计的重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1月21日,本报《顺德设计》版面回顾了有关领导与工业设计结下的不解之缘。特别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设计城发展所提出的殷切期盼,更是引发了设计城内企业的热议。日前,广东工业设计城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设计产业的发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
设计产业发展 需要各方努力
在设计城参观过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下次再来的时候,这里能有8000名设计师”的殷切期望。广东工业设计城有关负责人认为,“8000名设计师”的提法,并非指标要求,而是一种理念的传达。这既代表对设计城建设思路的肯定,也认可了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工业设计的抓手地位。该负责人表示,珠三角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要说8000名设计师,80000名设计师都满足不了需要。
“转型升级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总书记的要求,也是对全社会的共同期望。”该负责人认为,顺德的创新意识逐步被唤醒,但工业设计的发展,仍需再添一把火,需要政府、研究机构、院校、制造企业的共同支持。
“要落实总书记的要求,我觉得应该从四个方面发力。”该负责人认为,首先要对园区的地理面积进行扩容,现在有6万平方米的办公面积,待今年设计广场投入使用后,办公面积能扩大到10万平方米,但这仅能满足1500名设计师的工作需要。
第二是设计企业、配套设施的扩容。设计师不同于蓝领工人,不是增加一批工人,就加多几条流水线的概念,而要有生活、工作、休闲等各方面的配套。目前,设计城正在构建市场交易、金融、培训等方面的六大平台,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准备。
第三是需要政策扶持。工业设计还处于“婴儿期”,需要省、区、镇的联动,让其快速成长,具备在市场大潮中独自冲浪的本领。
第四是产学研合作要继续加强。设计行业是精英行业,设计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公司的生死存亡。为此,需加强与各高校的合作,引进一流人才;需加强与全世界最优秀设计师的交流和创意碰撞,提升自身能力;需搭建综合研究平台,提升偕同创新能力。
顺商陆续“交班” 品牌意识增强
顺德的第一代企业家多靠制造业起家,到现在,越来越多的顺商二代开始接手。顺商二代大多不满足于OEM的代工地位,而是想打出自己的品牌,做成百年老店。为寻求突破,他们开始更多地朝设计要效益。“做品牌,把屁股对着设计企业是不行的,必须把脸转过来,通过设计进一步增强产品竞争力。”这位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世界各国的产业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国家,随着产业的发展,开始把制造环节外包给德国。当时,“德国制造”的声誉非常差,更谈不上品牌的打造。但随着生产环节的完善,德国人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才形成了奔驰、宝马、奥迪等享誉世界的品牌。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在二战后也是一片狼藉,但制造业发展起来后,通过设计创新,也打造出一系列高端品牌。如韩国三星公司,就拥有超过1000名设计师。
经过前30年的发展,顺德在制造环节已经积累了优势,制造能力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但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追求,设计环节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诉求,这时候,制造企业就更需要与设计公司加强合作,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企业竞合发展 开展协同创新
目前,设计城园区内的80多家设计企业主要服务于珠三角的优势产业,专注于家电、家具、电子、机件等领域,但随着市场的变化,业务也朝着广度和纵深两个方向发展。
“园区企业表面上看来是竞争,其实是竞合的关系——竞争与合作并存。”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正因为同在一个园区发展,沟通畅顺,才会主动差异化竞争。从现有情况看,设计企业在各自的细分领域越走越深入,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反倒为协同创新搭建了平台、创造了可能。在企业层面,有的企业专注于品牌策划,有的专注于家电设计、有的专注于空间布局,互有长短,这样就可以一起接手大项目。比如,广东“中国厨房”产业设计联盟落户设计城,就是产学研商协同作战的结果。这样一个对厨房产业重新定义的大项目,仅靠几家企业是做不起来的,而园区内企业的竞合,就为项目的推进创造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