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一书作者大卫·弗格森——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一书作者大卫·弗格森——

 

加快转型升级是广东发展必由之路 

《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一书作者大卫·弗格森——

大卫·弗格森的著作《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为西方读者了解广东打开“一扇窗”。

 

       30多年来,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勇敢直面世界,执着找寻方向,努力找准定位。过去5年历程,世界怎么看?未来5年发展蓝图,“外眼”怎么说?让世界评说,邀外人支招,广东,已渐渐将胸怀拉阔。

       立足于此,为迎接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南方日报以“外眼”视角,开设《四海探粤》专栏,通过五湖四海“看广东、议广东”,集纳全球高端人物智慧。

       《四海探粤》栏目以海外知名人士、外国官员、专家学者和外媒负责人的高端访谈为主,从今天起连续推出,敬请垂注。

       【开栏的话】    

       大卫·弗格森,这位来自苏格兰的资深作家,在2006年随太太踏上了中国的土地。那一刻他发现,了解这个东方古老国度的窗口一下子就打开了。

       一年后,弗格森首次停站广东。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顿时吸引了他犀利的目光。有着多年媒体工作经历的他,在中国参与了诸多重大事件的报道。短短几年,他便报道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此次将目光放在广东,他选了广东转型升级为主题,深入剖析广东在此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及应对措施,写成《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一书。

       他坦言,西方部分媒体对中国、广东仍存在误解,“在广东省备受世界关注的今天,我希望本书能为读者了解广东省打开一扇独特的窗口,尤其是为西方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客观、更加真实的平台。”这是他于2011年9月在该书序言中写到的话。

       【关于“转型”】调结构非金融危机产物广东早有构思

       南方日报:有人认为,广东转型升级是金融危机倒逼形成的,您怎么看?

       大卫·弗格森:在我看来,广东省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并非金融危机的产物,金融危机并没有对广东省这一巨大经济体造成破坏性影响;转型战略也是早于经济危机发生之前就已经构思好、未来还将继续实施的战略。

       南方日报:为什么这么认为?

       大卫·弗格森:广东省的经济转型并不是一些激进的新发展,而是早已在进行的策略。它既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也是政府在各个层面广泛采取措施的一部分。从省级政府机关到最低的基层组织中,经济转型都在进行。

       过去30多年,广东省注重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成功实现了从一个农业省份向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引领了全中国的发展潮流。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保护压力加大,拼资源、拼成本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消耗高、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弱、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广东主政者曾说,今天,如果广东看不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差距,就难以应对已经出现的挑战,就会丧失科学发展的机遇。从中,我们感受到了市场先行者强烈的自省精神。于是,有着改革传统的广东省,就开始酝酿新的转变。

       南方日报:“调结构”毕竟是要付出代价的,您怎么看待广东的决心?  

       大卫·弗格森:不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市场如何波动,广东始终坚持结构调整不放松,加快转型。我认为加快转型升级是广东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把眼光放到全中国,中国和很多经济在20世纪后半期才发展起来的亚洲经济体不同。中国很大,人口众多,中国内部发展潜力非常大,而这一切都会让中国的发展周期变长,从而缓解全球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个时候,政策调控对发展中的经济体而言,只要是建立在详实循证有效的基础上,的确能对保障发展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起到积极作用。西方的经济危机,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新自由主义过度的影响,以及政府判断失当。所以,一个稳定的进程非常重要。

       南方日报:您如何定义广东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位置?

       大卫·弗格森:好比汽车、轮船要发动起来,就必须有个引擎。一旦它们被安装到汽车、轮船上,一个整体的交通工具就能运转起来。而广东,就相当于中国发展的一个引擎,尤其在经济方面。

       我想提示的是,广东经济的发展哪怕慢一点,也必须要避免陷入不平衡,我相信中国和广东的执政者也已经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看到广东坚持调结构。

       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中国GDP目标将调低至7.5%。中国各省已经在逐步淡化GDP增长速度。然而,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无论是中国还是广东都必须寻求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以确保在大量增长基础上,才能有公平的分配制度。同时要避免陷入过于物质化和由债务促进的经济,这些是从一些西方经济体中得到的教训。

       【关于“幸福”】建设幸福广东意味着平等和公平

       南方日报:在您的言论和书籍中,我们发现您很关注建设幸福广东的问题。

       大卫·弗格森:我觉得建设幸福广东至关重要,这意味着给了加快转型升级一个大前提,这个前提意味着平等、公平。而广东提出建设幸福广东,引起了我的关注,尤其是建设幸福广东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

       南方日报:您如何评价这个指标体系?

       大卫·弗格森:据我了解,建设幸福广东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主客观两种指标:客观指标着重反映政府建设幸福广东的工作实绩,下面设置了十项一级指标,分别为就业和收入、教育和文化、医疗卫生和健康、社会保障、消费和住房、公用设施、社会安全、社会服务、权益保障、人居环境。一级指标下再设49个二级指标。主观指标主要是反映群众对幸福广东建设实现程度的感受。具体设置了一个“对个人幸福程度总体评价”的总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个人发展、生活质量、精神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平等、政府服务、生态环境等七个方面。

       建设幸福广东评价指标体系在编制过程中非常注重科学性和民主性,在指标的选举、权数的设定、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论证,吸纳各方面专家和民众的意见。我觉得这是必要的,也是值得肯定的。

       【关于误解】许多外国人通过二、三手材料了解中国

       南方日报:您是抱着什么态度研究中国和广东的?

       大卫·弗格森:如果我来到中国时本身就抱着找问题的心态,那我肯定会更倾向于关注中国负面的东西。事实上,无论是中国还是我的家乡苏格兰,任何国家、地区的发展都会存在问题。

       我的太太是中国人,她刚到苏格兰时也只是个访客,但是她并没有批判地审视苏格兰,这成为我来到中国后所采取的态度。我也希望我的同事们,也可能持相似的态度来看待中国和中国的问题。来的时候,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而不是以老师自居。

       南方日报:那是否意味着,西方在认识上的误解的确存在?

       大卫·弗格森:的确。事实上,许多外国人对中国和广东的意象只是大致的,尤其是对广东,仍然停留在廉价劳动力、塑料玩具等低端产品出口上。这个意象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完全归因于许多西方媒体评论员持续的挖掘,他们所教化的读者是一群从未到过中国,而且将来也不会来中国的人,对于“中国是什么样的”认知完全来自于这些评论员的报道。而作为一个到过中国、到过广东的人,我认为,他们的观点确实是对中国、对广东的误解。

       但是,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很多西方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问题。因此,统治者会有意识地寻找一个目标去转嫁国内矛盾,而中国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目标。因为中国很大,人口众多,更重要的是,很多西方人没来过,也许这一辈子都不会来这里,因此在他们眼中的中国,都是从二手、三手材料中得到的。

       其实,如果他们把中国看成是一张图片,那么得出的结论也永远是静态的,因为10年后,图片还是一成不变,但现实图景却发生了变化。我更倾向于用影像的观念去看待中国、广东,并每时每刻都留意到她的变化。

 

我还没有学会写个人说明!
上一篇

小家电企业:增加产品的溢价能力是当务之急

下一篇

美国《侨报》董事长谢一宁: 广东应成为“中国加州”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