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工业设计城,有这样一位设计师:别人的工作台是电脑屏幕,他的 “办公桌” 却在尘土飞扬的工地;别人专注于产品外观的精致勾勒,他却要兼顾公厕的人流走向、园区的参观动线与施工落地的每一处细节。
他就是中世纵横的空间设计师殷洪伟,一位用脚步丈量设计、在工地与图纸间搭建桥梁的 “实干派” 设计师。
01
做空间设计,
不到现场就是‘纸上谈兵’
去年参与乐从滨河公园厕所群改造时,为了摸清男女厕的实际使用需求,他带着男女同事一起蹲点勘察:记录高峰时段的人流密度,测量现有洗手台的高度是否方便老人使用,甚至留意雨天时地面排水是否会影响通行。
“公共空间设计不是‘自说自话’,市民的每一个反馈都是修改依据。” 有次接到市民反映 “公厕门把手太凉”,他立刻协调施工方更换成带保温层的材质,“虽然是小改动,但能让使用者觉得舒服,设计才有意义。”
02 每一步都要‘落地有声’
工地不仅是他的 “调研场”,更是解决问题的 “战场”。空间设计要平衡创意、成本与工艺,冲突时常发生。
殷洪伟最满意的设计项目就是佛山鸿益膳食园区改造设计,这是一个包含建筑外立面、室内、厂区、景观的设计,整个项目以参观路线为主导开展各项设计,所以参观路线至关重要,参观路线的设计把各项设计都合理化地交织融合在一起,能把设计理念表现得更完整。
“产品设计师改图纸可能只需调整软件参数,但我们改方案,要带着卷尺在工地量尺寸、和材料商谈样品,每一步都要‘落地有声’。”
03
工地还是设计的 “反馈站”
“空间设计的价值,不是交付图纸的那一刻,而是长期被使用者认可的过程。”
在他看来,空间设计师就像 “翻译官”—— 把抽象的设计理念,翻译成施工队能看懂的工艺细节,再把使用者的真实需求,转化为可落地的空间方案。
“办公室里的设计靠灵感,工地上的设计靠责任。能让自己的设计真正服务于人、改变生活,这就是我坚持跑工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