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制造并非“廉颇老矣”,而是需要科技力量的注入
技术瓶颈就像“拦路虎”,阻碍着企业的发展。
一些很有潜力的顺德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样一些成长的烦恼:做浴室的企业败给了防水帘,由于轨道设计不当,拉防水帘时会发出巨大的摩擦声响。做家具的要涉足医疗领域,想研发用于病房里的全自动升降桌、床边桌,但研发团队不给力。做商用冷柜的开始涉足医用制冷设备,用超低温进军医学用途。凡此种种,形象刻画出顺德中小企业面临的现状,它们有粗壮的手脚,却缺一个最强的大脑;工厂的设备似乎可以制造出任何东西,但研发和设计上的“十万个为什么”,像幽魅一样如影随形。
传统产业“廉颇老矣”,抑或,它们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涅槃重生?
传统制造业如何“突围”?
顺德毗邻广州,是家电之城、产业王国,工业总产值突破6400亿元。虽然产业基础扎实,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有一种困惑: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利润,增长的势头放缓甚至戛然而止。明明盖起了现代化厂房,也购买了国外的先进设备,为何难以重续昔日的辉煌?
问题不是出在“硬件”上,而是出在“软件”上。中国制造要从“工业2.0”向“工业4.0”升级,首先要接受洗礼的就是思维。工业时代刚起步时,市场上既无空调也无冰箱,甚至连风扇都少得可怜。大量需求等着企业去满足,一大片蓝海等着企业去闯荡。那时候,美的的何享健召集一班小兄弟做风扇,科龙的潘宁召集一班小兄弟做冰箱,产品迅速走红大江南北。为何?大家对产品的要求不高,能用就行!那时驱动经济的不是人才,而是土地、厂房、设备等各种硬资产。
时间的车轮在20世纪留下深深的印痕,甚至用过往的经验,为企业家打造了无法挣脱的思维樊笼。企业家的脑海里只有“成本”、制造流程、流水线和竞争对手,但这些都不能让工厂里“变”出怦然心动的产品,从而在21世纪里再领风骚。
虽然,一块钱里只有100分,但这100分的“含金量”却大不相同。考验企业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ROE)是最核心指标。财务知识告诉我们,要提高ROE并没有太多办法,除去融资能力和税收方面的影响,唯有两个途径:要么货如轮转薄利多销,用术语来说,就是提高资产周转率;要么拥有定价权,销售利润丰厚的产品。这与经营餐厅的心得是一致的,两种餐厅能够生存——有米其林三星餐厅那样价格贵的,虽然贵,依然回头客爆棚,也有麦当劳那样走快餐路线,以量取胜的。
在“商品短缺”转为“商品过剩”后,顺德老板惊讶发现,以前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明星产品,成了低附加值、低利润率的大众产品,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但财务公式告诉我们,工厂转型只有这两个方向,要么做“顺德制造”,像富士康一样的代工工厂,靠大量订单“挤”利润;要么做“顺德创造”,依靠新设计和新技术,重新进入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新产品、新领域。
持续创新是企业法宝
在工业设计服务产业集群的潮流下,设计师不断思考着如何才能让设计产业化,实现市场价值。企业也在不停地寻找着能提升产业价值,对接市场的设计。
在产业链重构的格局下,顺德最大的优势莫过于强大的生产能力、畅通的营销渠道以及背靠广阔的市场。一个好的创意设计要创造出价值,离不开开模、加工、快速量产,这方面顺德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领先。而如果能够实现“设计+制造+互联网”的连接,则有望提高创意产业化的效率,快速占领市场。有业界人士坦言,互联网时代,顺德的创客路径应该与广州、深圳错位竞争,“如果能围绕着工业设计领域集中发力,将来可能不止培育出一个美的”。
一场“机器换人”运动,正在顺德部分企业如火如荼开展。新宝电器旗下的一个电子分厂,10年前员工数是2800人,自动化改造后,目前员工总数降到800人,产能却是过去的两倍多。美的集团则因大规模启用机器人备受外界关注。该集团去年在智能制造上再投8亿~10亿元,从而带动智能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由潜龙设计、嘉腾制造的“大黄蜂AGV机器人”是业界的明星产品,解决了仓库内部以及不同仓库之间的物料自动化配传送的难题,不吃饭、不喝水、不捡活、不休息,每天24小时连续劳动,一个机器人可以顶10个以上熟练的操作工。
顺德智能机械装备制造业去年产值超1800亿元,成为继家电制造业后第二大工业制造产业,其中最明显的是机器人产业。时势造英雄。顺德不仅有机器人生产的杰出企业,也有机器人设计的优秀企业。潜龙公司总经理尹晓丽介绍,目前顺德有个“智能装备联盟”,联盟成员有中科院和一些知名企业,潜龙公司是其中工业设计的代表。事实上,潜龙进军智能装备已有5年,其重要程度甚至占据了公司的半壁江山。未来,潜龙会在机器人领域持续发力。
来自研究院的“头脑风暴”
如果产业之地没有知识,那么产业也会形同躯壳。就像美国的城市底特律,随着人才的流失,它的“黄金时代”也随之流逝,甚至走上破产的边缘。
人才机构的进驻,为顺德的产业刮起“头脑风暴”。风暴过后,企业重新掂量起知识的分量,意识到科研和设计都离不开人才。在思维觉醒后,顺德转型升级的步伐也随之加快。
促成顺德产业与自动化、信息化的融合,是研究院的第一个发力目标。
没有信息化和自动化的“两化融合”,转型是“纸上谈兵”,这是科凡家居董事长林涛的深切感悟。在全国建立数百家网点后,林涛希望能实现“网上下单、自动配送”,也就是说,消费者网上下单,15天后,大卡车就将整屋的家具送到消费者的家中。这将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因为,这要求后方的“智慧工厂”能够实时处理订单,而且将排货、交货、售后的误差控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之内。
研究院主导了科凡家居的“两化”建设,从而也为该公司插上了腾飞的双翼。“信息化要让专业的人来做,如果企业乱折腾,会掉进无底洞。”研究院信息化部门的负责人陈耀军感慨地说。
为何?因为这是智慧密集型产业,并非“投入越大,收获越大”,相反,或许可以四两拨千斤,以小博大。企业搞信息化建设,一定要先有信息化规划,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企业特点、经营目标、企业战略来制定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方案。
有一家珠宝企业,在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后,往里面扔了不少钱,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通过研究院的介入,采用了正确的流程和方法后,其信息化建设才真正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