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即修行,修行的不止是自己,也是他人,不同的是设计师是通过物为媒介、用物传递修行罢了。即产品的用心程度,直接映射出设计者的修为,也是我们常说的责任感,产品的责任感直接决定了社会的发达程度。设计是一面镜,来不得半点马虎。
从决策一开始已注定未来
如果你是乔布斯重返病危中的苹果,你会怎么做?多数人会去做提高公司业绩方面的事,你也不会例外。而乔布斯做的企业诊断以及措施你也许能想到,但你不会去做,至少在这么大业绩压力面前不是你首要的任务。乔布斯认为苹果核心问题是产品没竞争力,而解决办法是将复杂的产品线精简到4款,提出2×2的产品开发阵列。如此庞大的企业只需要4款产品,并且是从现在开始开发。这需要超前的眼光和足够的自信,需要秉承强大的信念才能坚持到成功。企业舵手的你怎么看?
你看到的是简洁,而苹果思考与做的是“这个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子”。
它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样的思考方式让问题回归到最真的层面。不是对现有产品提出疑问,而是重新建立物与人的关系。电脑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友好的,通过人的五感与交互得以体现,包括视觉友好(简洁是前提,简洁是蕴涵)、触觉友好(材质、工艺、密度、比热……)、听觉友好(声音)……所有的与产品产生的全部体验。这样去思考所做出来的产品,才是产品应该的样子。这样子的产品是让人激动不已的,用户会情不自禁地说这就是我需要的,是用户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用户被打动了,然后“中毒了”;思维模式决定了结果,这种结果为什么让人惊讶,因为有了“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才知道我们之前使用的产品是多么的糟糕,才知道很多产品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是浪费资源的(指同质化的产品严重过量)。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卓越而非优秀,才知道不知不觉让整个世界都进步了(比如商业生态模式的改变、机加工工艺水平的提高、显示屏触摸水平的提高、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化……)。
我们很投机,我们很懒惰,我们不够人情味,这就是多数企业产品开发现状。如果我们在经营企业、开发产品或者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抱有归零心态,探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就不需要这么忙碌(忙着生产销售垃圾),如果产品做到位了,我们也不需要大代价的营销(营销是为产品的不足而付出的沉重代价)。不要总是沉浸在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中,我们需要有前瞻性眼光并持续投入的心态。
正因为我们的聪明,所以我们才如此平凡。我们嘲笑别人的严谨是呆板、别人的坚持是愚蠢,我们是不是太聪明了……
设计的面目
设计是从感性开始的、是探知人性的过程,也是我们常说的“悟”。在武侠里叫“天资”,在佛里叫“慧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民间叫“开窍”,貌似做设计也讲求“缘”,你是不是那个“有缘人”?
因此设计即修行,修行的不止是自己,也是他人,不同的是设计师是通过物为媒介、用物传递修行罢了。即产品的用心程度,直接映射出设计者的修为,也是我们常说的责任感,产品的责任感直接决定了社会的发达程度。设计是一面镜,来不得半点马虎。
以物为传递媒介也会产生“失真”,如果用户使用体验无法感知到物所承载的信息,那么这个设计就是失败的。设计即沟通,沟通即交心,建立在对象立场的交心才能“保真”。
设计是一场心灵沟通战,要求设计师有慧根(有慧根之人是有6岁前的记忆的,哈哈,不过我一点也记不得了),更需要与对象交心以达到信息传递的高保真。那么传统的以问(例如问卷、访谈)的形式进行的市场调研并不能直达用户内心(但能从宏观方面给与设计启迪),就如乔布斯十大管理戒律第四条所说“人们压根不知道到底想要什么,直到你将产品放到他们面前。People don’t know what I really want at all, until your products are in their eyes.”。回答与真实表达之间的距离很大,因为每个人的语境不同,更何况语言是被极度简化了的信息,比如美食美味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不能言传,必须亲自体验,哪能意会哦。体验就必须要有东西,所以乔布斯才这么说的。而我们只能以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来的事物,那么特别是对于量变类的设计来讲,普通调研方法比较局限。那么问题来了,事物还没设计出来,如何拿来体验?设计师可以,因为设计师不但能在脑子中形成可以各个角度查看的事物,并且能够做出原型机来实际体验(不但自己体验,也给用户体验,并且观察体验者的关键行为以形成反馈),再改进或者推倒重来,如此反复。苹果的每一个产品都是千锤百炼,不断坚持的结晶。
观察用户体验(以及自己体验)的定性研究在发现潜在需求方面更有效,而用户的探索式体验更能发现未知需求,探索实质是感性占主导地位,未知的必定是先感知再验证的(就连严谨的数学中的求极限是先感性假设为基础的,伟大的发现与感性与六根无不相关,牛顿算不算呢、爱因斯坦算不算呢?),探索需要勇敢。设计就应如此。
设计即未知领域的探索,就算是改进型设计也是未知领域的探索或者叫已知领域的再认知。在观察用户体验(以及自己体验)中,如何发现真实需求?向内“问”是最好的方法,设计师必须除去固有判断,以归零的状态向内心发“问”,一遍一遍的发散与线性结合的“问”下去,剥去层层迷惑性需求的外衣,自问与自答不但是对真实需求的寻求,也是对设计精细雕琢的过程。设计就是对耐心的考验,需要付出汗水。
设计是永不停止的,不止包括产品的诞生,也包括产品的生命周期。
设计的决策、设计的思维方式、设计的过程,决定了最终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