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佛山,更多人对于佛山的认知,只有制造。一些佛山设计师和艺术家,自发入驻 “大墩村”,通过设计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融入到城市和乡村的生长当中,给出了一个“设计生活美学”的佛山新范式。
山雨河建筑设计的创始人郁昌耀与合伙人阿志正是其中的代表。2022年,他们将一栋300㎡的旧民房改造成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茶空间”,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改造过程,其中一条视频播放量突破5000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山雨河建筑设计创始人郁昌耀
山雨河建筑设计周进志
如今,大墩村已成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展现了艺术设计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无限可能。
阿志与他的茶空间
此前,一条名为《想退休来喝茶》的短视频在视频平台获总计超过5000万播放量,将设计师阿志和他的茶空间以及大墩村推上顶流。
山雨河建筑设计创始人郁昌耀和他的合伙人阿志来自湛江,在佛山从事建筑设计工作良久。2022年,他们在大墩村启动了一项民房改造计划——将一栋300㎡的老旧民房改造成工作室。
历时一年,投入近100万元,团队采用“边改造边升级”的策略,既保留原有建筑的岭南特色,又融入现代设计美学。
令人意外的是,阿志随手拍摄的一条搞笑改造视频在抖音爆火,播放量突破5000万,迅速吸引政府、企业及游客关注,项目随即成为热门打卡点。
随后,山雨河团队持续在抖音、小红书记录改造过程,多个视频播放量达千万级,成功实现自然流量转化,带动实际业务激增。
设计下乡,打造文旅新地标
茶室摒弃大拆大建,在原有的建筑基础上进行改造。阿志利用艺术雕塑、画作旧物、光影绿植等元素,将茶室分隔成功能各异的诗意空间。
“老宅子原来几乎是废墟,杂草丛生”,阿志回忆道。在整个设计中,他尽量不去破坏房子原有的结构,只是在通风、采光、防水处理等方面,进行了部分改造。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打磨,这座荒废的老宅重获新生,成为城市居民向往的“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禅意空间。岭南风情的鸡蛋花、芭蕉树点缀其间,让人静听雨打芭蕉,细品四季流转。
走进这个茶空间,多元文化的交融令人惊叹:爪哇岛的古老木桌、非洲的手工陶器、东南亚的纺织艺术品、南美的特色摆件,与东方禅意完美共生。阿志认为:“设计就是要探索各种可能性,表达独特的空间语言。”
在阿志的带动下,多位艺术家从城市迁居大墩村,以村民视角进行艺术创作,逐步将这里打造成“艺术岛”。当老建筑被赋予新生命,错落有致的艺术空间渐成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项目的成功也标志着山雨河团队转型的完成。疫情前主要从事文旅规划的他们,在行业停滞期重新定位,聚焦高端文化空间设计。
近期加拿大的考察更让团队深受启发:“当地小而精的设计工作室展现的国际化视野,让我们看到中国设计团队同样具备出海的潜力。”郁昌耀分享道。
回归本质,共创设计
山雨河建筑设计团队始终秉持“让空间回归本质”的设计哲学,开创性地采用“委托方共创”模式,重新定义建筑设计的新思路。
团队的工作方式颇具特色,不同于传统的“纸上谈兵”,更倾向于带领委托方亲临现场,在真实空间中激发设计灵感。
“站在建筑前,设计的答案往往不言自明。”创始人郁昌耀这样描述他们的工作理念。
“我们坚信空间的本质是创造幸福、愉悦与放松的体验。”郁昌耀表示。这一理念在大墩村茶空间项目中得到完美诠释,标志着团队设计方法的重要转型——设计师不再单向输出方案,而是通过与委托方的深入沟通,理解其生活想象与情感需求,再运用专业审美将其具象呈现。
山雨河建筑设计案例
“我们不做独断的设计师,而是要做善于倾听的翻译者,将委托方的生活向往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语言。”郁昌耀解释道。
这种开放包容的创作态度,让每个项目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空间。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成就了一个个充满温度的作品,更为当代设计实践提供了全新范本。
山雨河建筑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