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一个承载“转型升级、共建幸福”的梦想,正在顺德拉开大幕——“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紧扣发展第一要务,突出内涵挖潜,着力外延扩张,激活市场机制,壮大产业优势,创造产业转型升级崭新顺德模式”。
在这个模式里,有广东“先行先试”创造的经验结晶,更有科学发展在中国经济建设求索中的美好图景与“顺德元素”。促进了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推动了内扩与外拓的比翼齐飞。理论的创新,往往能让局面豁然开朗、豁然宽广。
腾笼换鸟,转型升级,不要“死亡GDP”。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避免“增长被增长压垮”。在粗放型经济尚未发生根本变化的中国,这更是燃眉。作为广东乃至全国试验田、排头兵的顺德,如何再立潮头,又当先锋,为广东闯出新路、作出表率,为全国2800多个县域贡献源源不绝的创意、激情洋溢的信心,既是历史使命,也是自我需求。
站在这样的历史高点,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新科技革命浪潮的脉动,伴随着区域竞争的日益激烈,改革开放30多年产业发展的波澜壮阔;才能在攻坚克难的“深水区”更好地发力,唱响科学发展主题,扣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才能更深刻地体认,如何为“顺德制造、中国骄傲”注入更多的创造元素、智造基因,雕塑一枚以“内涵挖潜、外延扩张”为核心的“顺德印”,鲜明地嵌入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扉页。
美国通用公司COE韦尔奇说:“如果想让车再加快十公里,只需要加大油门,而若想让车速增加一倍,就必须更换铁轨”。
这句话从另一面道出了产业发展演进的真谛。如今,传统产业的再发展、再辉煌,已不是简单加大油门的问题,必须改革创新,改弦更张,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为动力,以外部信息为借鉴。近200年风云变幻,我们正身处秩序更繁琐、竞争更激烈、风险更复杂、机遇更隐晦的世界经济市场之中:
——当一个地方的发展路径,成为众人争相复制的一种模式时,也就意味着这种“发展模式”丧失了高点优越,在变革与重构交织、海水与火焰交融的市场经济中,欲持续领跑,必须锐意进取,不断另辟蹊径。
——良好的改革土壤与浓厚的创新氛围是我们的优势,但一个潮流所向、文明所系的产业转型理论的指引却在提炼当中。
——在产业变迁的时空里,与转型升级应运而生的,还有品牌的压力、低碳的挑战。
大势所趋,时不我待。转型升级中的时差,国际竞争中的激烈,影响的绝不只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企业成长的快慢,更关乎产业较量的成败,区域影响力、磁场力、辐射力、发展力的强弱。面对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商业活动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如果迷失自我,丧失棱角,不能创造自己的“芯片”,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主动位势。
实际上,在产业演进中顺德也不缺乏理论贡献:实证邓小平理论、开拓“产权理论”层级、印证“路径依赖模型”、创造性丰富“制度供给”与制度变迁(外源型经济向内源型经济转型)理论、突破性发展“二元经济理论”。这为顺德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软实力。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将这些软实力转化为现实优势?催生一枚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德印”?
一个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次“敢为天下先”不算难,但在30多年来复杂而又伟大的改革开放中,步步“敢为天下先”,就是绝非一般。
产业转型升级是工业强区的必然选项、必由之路。释放产业发展内在活力,拓宽产业发展外在渠道,谱写产业转型升级新篇,一场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产业变革正在乘风破浪。